1. 燃料質量不達標
劣質燃料(如高硫煤、含水率>10%的生物質)會大幅增加煙塵生成量。例如,硫含量超過1.5%的燃煤燃燒時,煙塵濃度可達300-500mg/m3(參考《燃煤工業鍋爐污染物排放系數手冊》),遠超國家標準限值(通常為50mg/m3以下)。
2. 燃燒工況異常
- 空氣過剩系數不合理(理想值為1.2-1.4),導致燃燒不充分,未燃盡碳顆粒隨煙氣排出;
- 爐膛溫度低于800℃時,燃料裂解不充分,煙塵粒徑增大(>10μm占比提升30%以上)。
3. 除塵系統效率低下
老舊布袋除塵器(過濾風速>1.2m/min)或靜電除塵器(比集塵面積<50m2/m3/s)無法有效捕集微細顆粒物(PM2.5占比超40%)。
1. 燃料與燃燒優化
- 采用低灰分燃料(灰分<15%),搭配預干燥處理(含水率控制在8%以內);
- 安裝氧含量傳感器動態調節風量,確保空氣過剩系數穩定在1.3±0.1。
2. 除塵技術升級
對比不同除塵方案效果:
*注:數據來源于《工業煙氣治理工程技術規范》(HJ 2020-2012)*
3. 運維管理強化
- 每月檢測除塵器壓差(正常值<1500Pa),及時更換破損濾袋;
- 每季度校準煙氣在線監測系統(CEMS),確保數據誤差<5%。
企業需建立“源頭控制-過程優化-末端治理"閉環體系,例如某鋼廠通過加裝余熱回收裝置(降低排煙溫度至120℃以下),使煙塵沉降效率提升18%。同時建議參考《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技術指南》中“煙氣濕度控制在8%-12%"等關鍵參數,實現長效達標。